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巖水庫圍堰施工完成
一一看現代"治水者"
| 來源:水電七局 | 作者:袁弘 胡毅 陳果 | 時間:2020-05-19 | 字體:[ 大 中 小 ] |
隨著城市發展快速擴張,為滿足城鄉供水需求,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項目應運而生。今天,項目建設單位中國電建水電七局發布消息稱,李家巖水庫圍堰填筑施工已于昨天全部完成,至此大壩填筑將進入倒計時。
高科技、信息化領銜上陣 提高現代工地智能化管理水平
據中國電建水電七局李家巖水庫項目部負責人夏維學介紹,圍堰到頂是實現2020年度首個重大節點目標,有效確保了大壩基坑安全施工。為滿足施工要求,圍堰填筑工期縮短近3個月,項目部通過投入大量設備及趕工措施,整個進度滿足節點目標要求。
“自水庫開建以來,項目部堅持抓質量就是抓管理,抓管理就要抓‘智慧’。我們有一套完整的智慧工地建設方案,利用高科技、信息化手段為工程建設全面助力,進一步加強施工現場安全管理、降低事故發生頻率、杜絕各種違規*作和不文明施工、提高建筑工程質量。”項目部總工程師王平介紹。
在施工過程中,如果工作人員未佩戴安全帽,“視頻圍欄”系統會進行人臉識別,自動預警,上報給項目管理員;管理員直接通過手機查看監控畫面,及時解決安全隱患,高效處理現場問題,推進項目順利進行。
在施工現場,多個位置安裝了車牌識別系統,對進出施工現場的車輛進行登記。“這樣可以有效管控工地的車輛安全,進一步保障工地安全生產。”王平說。
該項目將視頻采集與工程施工結合,通過視頻攝像機作為圖像采集設備,可以實時傳輸現場施工情況,再將視頻攝像頭采集到的數據,通過各種軟件算法進行處理,分析出各種管理數據,還為項目現場勞務考勤管理、教育培訓管理、安全生產管理提供有力支持,大大提高管理科技化水平,降低施工現場安全生產風險。目前,項目部已實現水庫建筑工地施工的在線監控、自動監督、遠程監管、調度指揮。
與此同時,項目部還對智能筑壩技術進行了三維激光掃描、智能纖維感知、工裝智能化、“無人化”攤鋪設備的開發及“無人化”碾壓設備應用等多個方面的智能研究。
環保、水保多措并舉 力爭施工現場零排放、零污染
隨著我國對環境治理要求越來越高,PM2.5越來越成為環境監測的重要指標。
“李家巖水庫項目最主要的揚塵是上游土、石料來往運輸產生的飛塵以及邊坡鉆、爆、挖施工設備產生的揚塵。我們一是對運送土料及砂石等材料進行遮蓋和防護,保證途中不污染環境;二是加強臨時道路維護,減少地面浮塵,根據天氣情況及時灑水抑塵;三是出入庫區土料及砂石運輸車輛沖洗、渣土車輛密閉運輸。”項目部安全總監王建說道。
據介紹,項目部文明施工隊專人每日清掃庫區道路、灑水降塵,協助道路交通主管部門,指引進出施工區域車輛通過設置的清洗設施進行清潔后通行。同時,在施工現場出入口,設置自動沖洗設施;對開挖的裸土進行全方位覆蓋、對道路進出口全面硬化;此外還加強道路清掃和灑水降塵作業,有效防止揚塵污染。
另外,項目部揚塵監控實現了實時、遠程、自動監控顆粒物濃度,具有高濃度報警功能,全面監控施工作業環境,根據監測數值采取霧炮或者噴水的除塵方式。
按照環保、水保相關要求,污水不能直接排放至河流內。在施工現場,建立了工地臨時污水排放系統,對生產、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;根據污水性質,分別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。加強對地下水的保護,嚴格控制飲用水源周圍環境,把水源周圍作為環境保護和控制的重點,進行重點監控和管理。
“通過采取多種舉措,力爭實現現場施工零排放、零污染。”王建表示。